Jesus

目 录

 

群众对他死亡的反应(23:47–49)

第一位对耶稣之死

作出反应的是一位外邦的罗马百夫长。

髑髅地上的百夫长,

本是历史性细节,

却被路加赋予神学意义——

因为是士兵们执行了钉刑。

他宣称耶稣是“正义的人”(希腊文:dikaios),

此词意指“无罪”,但在旧约智慧

传统中更偏向“义人”或“义者”。

这个词使耶稣的受难与

《智慧篇》2:10–3:9之间建立联系,

也藉用《智慧篇》诠释

耶稣之死:“义人的灵魂在天主手里,

痛苦不能伤害他们。”(智3:1)

 

这一场景与词汇,

也唤起了人对《创世纪》

中哈诺客(创5:24)与《列王纪下》

中厄里亚(列下2:11)的回忆——

他们是唯二在未死前就被接升天的旧约人物。

这些细节显示路加的叙述

受到广泛的文学与口述传统影响。

 

在罗马帝国时期,

民众常常围观钉十字架的行刑现场。

路加利用群众在场,为其神学意图服务。

在路加作品中,只有两次提到人“捶胸痛悔”:

一次是18:9–14中法利塞人与税吏的比喻,

另一次即在此处的苦难场景。

在比喻中,税吏自知罪过,

恳求上主宽恕,因而“成为义人”而离去;

在这里,群众目睹耶稣之死,

捶胸离去,显然意识到自己的罪行。

这一悔改的姿态,也为五旬节的降临作了铺垫,

那时上主的怜悯将倾注(宗2:1–36)。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