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三小时的黑暗,结合了启示文学,
旧约及路加自身文本中的意象(21:6–36),
是“黑暗权势的时辰”(22:53),
象征旧秩序的终结与新纪元的开始;
而帘子的裂开,就是这转变的标志。
犹太史家若瑟夫记载圣殿最外层的
帘幕上绘有天体图案(《犹太战记》5, 210–214),
因而帘子的撕裂可赋予宇宙性的象征意义。
在路加的安排中,这裂帘发生在耶稣断气之前,
表示天主的临在已离开圣所,
而黑暗权势暂时掌权。
耶稣对撒殚的最后斥责(23:46)
耶稣最后的祈祷是一首哀歌,
是对《圣咏》第31篇第6节的改写,
表达了一种在绝望中依然存有希望的信念。
与此不同的是,玛窦与马尔谷,
将耶稣的最后遗言设为《圣咏》22:2的哀号,
那是关于被弃绝的呼声,
也是希望与绝望交织的表达。
这种希望与绝望在十字架上的张力,
是对观福音中共有的传统,
而若望福音则不包括此内容。
作为祈祷,耶稣的最后一句话
使人回忆起他在橄榄山上的挣扎祈祷(22:41–53),
也回溯到他的显圣容(9:28–36)——
那是理解他死亡意义的重要关键。
撒殚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寻找机会使耶稣绝望,
放弃使命,但最终失败。
耶稣的这句祷词将十字架上的时刻
与显圣容和山园祈祷相连。
借着这祈祷,基督完全信赖父,
并接受“这杯”;正因如此,
他在复活中获得了荣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