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人对耶稣这番话的反应,
引发了他们对自身忠诚的质疑。
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惊讶或恐惧,
也没有趁机表明忠心,
反而开始彼此争论究竟是谁要作这件事,
仿佛每个人都想自我辩解,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他们的反应,也为耶稣随后对伯多禄
所说的话作了铺垫(22:31–32)。
第二次争论谁为最大(22:24–30)
关于谁要出卖耶稣的争论,
很快演变成另一场关于谁为最大的争执;
第一次发生在耶稣预言受难之后(9:46–48)。
在第一次争论中,耶稣劝门徒效法小孩子的谦卑;
而这一次的教导则有所不同。
像之前门徒中的争论一样,
耶稣再次颠覆世俗观念,
呼吁他们具备孩童那种坦诚无华的谦逊。
当他谈及他们在天主国中的领导地位时,他以“仆人”为榜样。
耶稣进一步深化这个主题,
甚至将“审判”的角色赐予他们,
使他们在天主的国中担任判官。
他似乎有意藉用希腊语“恩主”(euergetes)
一词——这是希腊统治者的头衔之一(22:25)。
耶稣指出,宗徒若要行善,
不应仿效世上的君王,而应怀有仆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