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髑髅地(23:26–49)
耶稣在走向髑髅地的途中,
仍继续以符合当下情境的方式
履行自己的救恩使命。
在路加的救恩历史叙述中,
他对耶路撒冷女子,罪犯和酷刑者所说的话,
成为基督徒在面对迫害时应有的行为典范。
耶稣在邪恶面前所展现的,
是一种不屈的顺服。
三部对观福音都记载了西满──
一位来自基勒乃的外地人──
被罗马兵强迫协助耶稣背负十字架。
出于一种带有冷酷意味的实用考虑,
罗马人想要确保已被戏弄(23:10–11)
且极度虚弱的耶稣,能够活着走到处决现场。
虽然路加并未明确说明比拉多是否真的鞭打了耶稣,
但无论如何,凡是被判钉十字架的犯人,
都必须自己背负处决工具,
穿越狭窄,不平的鹅卵石街道,
沿途更有群众从门前与小巷中嘲讽他们,
这使得身体更加衰弱。
西满是被迫协助,并非主动自愿,
这也削弱了“他是愿意背起自己十字架
来跟随耶稣的门徒典范”这一解释(参见路9:23)。
更合理的看法是:他是又一个被
罗马制度压迫的受害者。
相较之下,群众却自愿跟随在耶稣身边,
反而更符合“门徒”的形象。
尽管艺术作品常描绘耶稣拖着整个十字架前行,
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当时的囚犯只需背负横木(patibulum),
而垂直的柱子则早已设立在处决地点。
行刑者会将横木与耶稣的双臂一同升起并固定在柱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