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拉多对黑落德的礼遇(23:6–12)
在四部福音中,只有路加记载了耶稣被带到黑落德面前,
这一独特细节引发了学者对其历史性的讨论。
不过,有一点有利于其真实性——
罗马总督在属地审讯时
常常实行一种称为 anakrisis 的程序,
即邀请本地权威参与某些案件的调查。
比拉多此时采取这种做法,
正符合他的利益,特别是在他曾对来自加里肋亚,
来耶路撒冷朝圣的黑落德
属民实施过残酷行径之后(路13:1)。
这次 anakrisis 是比拉多试图修复与黑落德关系的行动,
因他先前对加里肋亚人的鲁莽举动曾激怒黑落德,
如今看起来他们的关系确实得以缓和(路23:12)。
讽刺的是,这两个残暴的统治者,
竟以共同定罪一个无辜的人达成了和解。
黑落德可能希望由司祭来处死耶稣,
从而促成这场和解(13:31–32);
而他希望比拉多来“主导”这一行动。
这段经文也显露出深层的神学意涵。
在耶稣诞生的叙述中,
路加已将耶稣与若翰的出生强烈对比呼应。
由于黑落德·安提帕斯曾斩首了洗者若翰(路9:9),
他如今卷入耶稣的死亡,
也延续了这对人物之间的平行关系。
这个安排也构成一个神学性的“夹叙结构”(inclusio):
耶稣在受洗及加里肋亚传教时面对的是这位统治者,
如今临死前也同样面对他。
黑落德的询问将若翰与耶稣的使命联系起来,
同时也是路加对若翰门徒的再次召唤。
路加还透过这短暂的庭讯,
呼应《申命纪》的律法:
要有两位证人作证才能定罪(申19:15);
而在这里,比拉多与黑落德虽是审判者,
也充当了“见证人”。
此外,在路加的叙事结构中,
罗马人与犹太人的审讯形成鲜明对照,
这种叙述模式也延续到了《宗徒大事录》中,
保禄分别面对罗马总督斐斯托与
犹太王黑落德·阿格黎帕(宗25:13–26:32)。
在本段,类似的对照再次出现:
在其他三部福音中,
罗马士兵是在比拉多鞭打耶稣之后戏弄他
(玛27:26–31;谷15:15–20;若19:2–3);
而路加则是让耶稣在十字架上被罗马士兵嘲弄(23:36–37),
并且在这里由黑落德与其手下的犹太士兵加以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