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神学意义的关键在
《若望一书》5:6:“那藉水和血而来的耶稣基督,
不是只藉水,而是藉水和血而来的。”
若将《若望福音》19:34所描述的
“水与血流出”与《若望一书》5:6相对照,
乍看令人困惑,但若考虑当时教会内部
关于耶稣如何完成救赎的争论,
就能理解其深意。
福音7:37–39中提及“生命之水”即圣神的赏赐,
而“血”则常象征耶稣为赎罪所献的牺牲(参阅1:29)。
《若望一书》1:6进一步指出:耶稣的使命,
不是只赐予圣神,也是要舍命赎罪。
因此,在《若望一书》5:6中以神学语言表达的真理,
在《若望福音》19:34中则以历史事件的
形式体现出来:耶稣赐予了圣神,并以血完成了救赎。
耶稣的腿没有被打断,
这也被视为圣经预言的应验。
这段经文的用词,与《出谷纪》12:10,
12:46和《户籍纪》9:12相似,
皆与逾越节羔羊有关。
但它也与《圣咏》34:20相近:“把他的一切骨骸保全,
连一根也不容许折断。”
虽无法确知作者更侧重哪一节,
但综合前文关于耶稣是“天主的羔羊”(参1:29, 1:34)
以及他正于宰杀逾越节羔羊之时死去,
可知作者有意将耶稣描绘为真正的逾越节羔羊。
据学者Sanders估计,
一世纪的耶路撒冷在逾越节期间,
约需三万只羔羊,
才能满足在城内过节家庭的需求。
因此,宰杀羔羊的仪式极为庞大,
地点就在东侧不远处的圣殿山上。
基督徒早已意识到:耶稣的牺牲
远远超越所有圣殿所献的羔羊——
他是为众人所献,永远有效的赎罪祭。
第二段应验圣经的经文,
一般认为出自《匝加利亚》
12:10:“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
这是初期教会中常见的证道经文。
在此,它显然作为对士兵所行之事的历史见证,
同时具有默西亚性预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