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目 录

2025-05-05

复活期第三周周一

若6:22-29

 

第二天,留在海对岸的群众,

看见只有一只小船留在那里,

也知道耶稣没有同他的门徒一起上船,

只有他的门徒走了——

然而从提庇黎雅有别的小船来到了,

靠近吾主祝谢后,人们吃饼的地方——

群众一发觉耶稣和他的门徒都不在那里时,

他们便上了那些小船,

往葛法翁找耶稣去了。

当群众在海对岸找着他时,

就对他说:“辣彼,你什么时候到了这里?”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

你们寻找我,并不是因为看到了神迹,

而是因为吃饼吃饱了。

你们不要为那可损坏的食粮劳碌,

而要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粮劳碌,

即人子所要赐给你们的,

因为他是天主圣父所印证的。”

他们问说:“我们该做什么,

才算做天主的事业呢?”

耶稣回答说:“天主要你们所做的事业,

就是要你们信从他所派遣来的。”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在第22b至24a节中,

群众注意到,在增饼的地方

(湖的东岸)前一晚只有一艘船,

而当门徒乘船离开时,

耶稣并不在船上。

不久之后,从提庇黎雅

(位于湖的西岸,是加里肋亚的首府)

来的船靠近了群众吃过饼的地方。

因为耶稣和他的门徒

都已不在那个施行喂饱的地方,

群众便登上路过的船,

回到西岸的葛法翁去寻找耶稣。

 

虽然这些经文的目的很简单,

但群众渡湖的方式却几乎显得奇怪。

这些船几乎可以确定是渔船,

容量最多只有十到十二人,

是从提庇黎雅驶往增饼的地方(东岸)。

此外,船主们既愿意又有能力运载群众。

然而,叙述者似乎也刻意在这次喂饱的

记述中加入一种圣体的主题,

把这顿饭称为“主祝谢之后”的餐食(

即类似感恩祭中祝福饼的祈祷方式)。

 

当群众到了葛法翁,看见耶稣,

便问他是什么时候到的。

但耶稣却责备他们,

是因着错误的动机而来跟随他。

他们没有把他渡湖当作

一个显明他更深实质的征兆,

而只是因为他们曾吃饱,

如今又想要更多。

他们只在耶稣身上看到人的光荣。

耶稣于是劝勉他们

要为那能导向永生的食粮而努力,

这食粮将由人子赐予他们,

因为父已经在耶稣身上盖了印,

表示他的认可。

 


 

当耶稣提到“人子”时,

我们知道这里再次涉及默示性的内容。

其次,“我们该做什么,才算做天主的事业呢”

这个问题也深深植根于默示的世界观。

它并不是在询问怎样遵守梅瑟法律的工程,

也不是像保禄所探讨的、靠守法而得救的问题;

相反,它体现的是默示神学中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在那样的观念中,人被认为是受天主或撒殚的支配。

正如上文所说,这种支配常常以“父亲”来表示:

天主是父,撒殚也是父,人则是他们的“子”,

而人的行为则是其“父”的作为在他身上的体现。

我们将在若望福音第八章

三十八至四十九节中再次见到这种模式,

在那段极为重要且常被误解的经文中,它将成为核心。

在此,群众问的是天主对他们的旨意是什么,

耶稣回答说:天主的旨意就是

你们要信从那一位他所派遣来的。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回顾第五章第一节至第九节上半段,

以及第六章第一节至第十五节这两段记述,

并看出它们之间的突兀与背后的原因。

学者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最常见的解释是这只是偶然造成的顺序颠倒。

但并没有任何手抄本证据显示曾经存在另一种叙述顺序。

 

然而,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正如上文简要提及、而我们很快

将在后面更详细看到的那样,

耶稣公开宣讲阶段剩余的主要讲论,

其主题围绕着第五章三十一至四十节

中所列举的见证人展开。

而每一段讲论前面,都会有一段与

讲论主题在象征上相连的叙述作为铺垫。

 


 

通过将第五章与第六章中叙述的原始顺序调换,

作者就能够把贝特匝达池边治愈病人的记述,

用作象征耶稣拥有审判权柄的标记;

就如他曾将第四章中治愈王臣之子的记述

(若4:46–54)当作象征耶稣拥有赐生命能力的记号。

第五章第九节下半段至第二十九节的争论与讲论,

详细阐释了这些主张。

接着,在三十一至四十节中,

列出了四项“证据”(或称见证者),

来证明这些主张的真实性,

而四十一至四十七节则解释了

耶稣所接受与所拒绝的“光荣”的类型。

 

此外,我们看到第六章第一至十五节

关于群众吃饼的记述,

也是一段极其适合的象征性叙述,

它与第六章三十至五十九节的讲论紧密相关,

显示出圣经如何为耶稣作证,

宣告他就是那“从天降下的食粮”。

因此,耶稣在旷野中使饼增多的记述,

在象征层面上对应着那段讲论——

讲论中引用圣经原本将梅瑟描述为在旷野中赐下玛纳的人,

如今则在耶稣身上获得了圆满实现:

耶稣才是真正“从天降下的食粮”。

 

正如我们将在下文看到的那样,

这段讲论(三十至五十九节)

其实是按照圣经讲道的格式组织而成,

其结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

圣经为耶稣的主张作证。

如此,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何作者要对顺序进行调整,

这不仅解决了先前难解的问题,

也让我们得以深入体会第二位作者

在安排耶稣公开传教素材时所做出的神学性设计。

我们将在后文中对此展开详细说明。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记起一个经验

多年前我去医院探望我小时的一个邻居叔叔。

没有信仰的他已病危,无法说话。

我在极短的时间内向他介绍天国,

问他是否相信耶稣,是否愿意去天国,

是否愿意透过洗礼成为属于主的人,他点头。

我给他施了洗。领洗后,他就去世了。

这经验让我看见当人一无所有时更能相信并皈依天主。

 


 

今天福音,

主愿我全心信从父所派遣来的圣子耶稣,

这在我一无所有时,更能做到。

我不用害怕打击或失去。

我盯牢主,盯牢天国。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