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故事中的其他元素则较难解释。
首先,“万民”到底是谁?
这个场景是否描述了对全人类(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审判,
还是特指“所有外邦人”(希腊文 panta ta ethne 可指两者)?
基督徒是否包含在内?
还是这场审判只针对教会之外的人?
如果是后者,那么在之前的比喻中
已经充分描述了他们将面临的审判?
在犹太传统背景的文本中,
将外邦人的审判与犹太人的审判分开并不罕见,
并允许其中某些人因直觉地遵行法律的要求而得到宽恕(如《罗马书》2:14-16)。
另一方面,“所有”可能暗示以色列的纳入(如同 28:19 所提及)。
然而,尽管先前的比喻曾警告教会成员将面临审判,
这却是首次具体描述审判场景。
这表明这场审判是针对全人类的,
包含耶稣的跟随者,而非针对某些特定群体。
其次,“我最小的弟兄们”指的是谁?
人子以隐藏的方式临在于这些人当中?这群人被不同解释为:
1. 一般的贫困者与穷苦大众,
2. 有需要的基督徒,
3. 宗徒或其他基督徒传教士。
支持较狭隘解释的论点认为,
“最小的”一词让人联想到“这些小孩子,
他们信从我”(18:6, 10, 14),
这些显然是教会的成员。
“小孩子”在 10:42 明确指的是传教士,
因为他们为了流动式的福传工作而选择贫穷。
因此,即便有人只是因为“他是个门徒”的缘故,
给这些传教士一杯凉水,
他也不会失去赏报(10:42)。
接待这些传教士的人,
即是接待派遣他们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