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0
四旬期第一周周一
玛25:31-46
耶稣说:“当人子在自己的光荣中,
与众天使一同降来时,
那时,他要坐在光荣的宝座上,
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
他要把他们彼此分开,
如同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一样:
把绵羊放在自己的右边,山羊在左边。
那时,君王要对那些在他右边的说:
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罢!
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罢!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了我吃的;
我渴了,你们给了我喝的;
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了我穿的;
我患病,你们看顾了我;
我在监里,你们来探望了我。
那时,义人回答他说:主啊!
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饥饿而供养了你,
或口渴而给了你喝的?
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作客,
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体而给了你穿的?
我们什么时候见你患病,
或在监里而来探望过你?
君王便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
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
就是对我做的。
然后他又对那些在左边的说:
可咒骂的,离开我,
到那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罢!
因为我饿了,你们没有给我吃的;
我渴了,你们没有给我喝的;
我作客,你们没有收留我;
我赤身露体,你们没有给我穿的;
我患病或在监里,你们没有来探望我。
那时,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
我几时见了你饥饿,或口渴,或作客,
或赤身露体,或有病,
或坐监,而我们没有给你效劳?
那时,君王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
凡你们没有给这些最小中的一个做的,
便是没有给我做。
这些人要进入永罚,
而那些义人却要进入永生。”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这最后的讲论以所谓的“绵羊与山羊的比喻”
达到高潮,这个比喻仅出现在《玛窦福音》中。
事实上,比喻的部分仅限于 25:32-33,
其中将基督比作牧羊人,
并将万民比作绵羊与山羊。
这段话或许更适合作为一种“默示录”,
即由天上的神圣者(光荣的人子)所揭示的奥秘。
这些奥秘关乎最终审判出人意料的特质,
以及在人子“最小的弟兄们”中,
使其无形的临在变得可见。
牧羊人的形象在基督身上并不令人惊讶,
因为玛窦已经多次将耶稣描绘为达味的牧者
(参见 2:6;9:36;14:14;
对照《撒慕尔记下》5:2;
《厄则克耳先知书》34:23-24)。
将绵羊或公羊与山羊区分作为审判的象征,
出现在《厄则克耳先知书》34:17,
其中上主天主作为审判者,
站在他的以色列羊群中弱者的一方。
在白天,绵羊与山羊常被放在同一群中,
夜晚才会被分开。
这里,人子作为审判者,
坐在他的“光荣宝座”上(《厄诺书》45:3)。
令人惊讶的是,绵羊与山羊被视为来自“万民”的人,
这与传统上认为绵羊象征以色列,
而野兽象征外邦人(如《厄诺书》85-90)形成对比。
同样地,这段经文的基本要点似乎十分明确:
人类将根据他们对“我最小的弟兄们”的待遇接受审判,
这体现在六种慈善行为之中(参见《依撒意亚先知书》58:7;
《厄则克耳先知书》18:7, 16;
《约伯传》22:7;31:32;《多俾亚传》4:16)。
这六种行动,再加上埋葬死者(《多俾亚传》1:17),
构成了传统的“七件慈悲七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经文完全没有提及信仰。
被放置在右边(绵羊 = 义人)比左边(山羊 = 不义者)更为优越。
义人将承受“自创世以来,
为他们预备了的国度”
(25:34;参见《厄弗所书》1:4;《默示录》13:8;17:8),
而不义者则要进入“那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25:41)。
这并不意味着预定论,
即命定某些人得救或被诅咒,
而是展现天主不变的计划,
即那些实践这些善行的人,
将被视为他国度中有价值的继承人。
这个故事中的其他元素则较难解释。
首先,“万民”到底是谁?
这个场景是否描述了对全人类(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审判,
还是特指“所有外邦人”(希腊文 panta ta ethne 可指两者)?
基督徒是否包含在内?
还是这场审判只针对教会之外的人?
如果是后者,那么在之前的比喻中
已经充分描述了他们将面临的审判?
在犹太传统背景的文本中,
将外邦人的审判与犹太人的审判分开并不罕见,
并允许其中某些人因直觉地遵行法律的要求而得到宽恕(如《罗马书》2:14-16)。
另一方面,“所有”可能暗示以色列的纳入(如同 28:19 所提及)。
然而,尽管先前的比喻曾警告教会成员将面临审判,
这却是首次具体描述审判场景。
这表明这场审判是针对全人类的,
包含耶稣的跟随者,而非针对某些特定群体。
其次,“我最小的弟兄们”指的是谁?
人子以隐藏的方式临在于这些人当中?这群人被不同解释为:
1. 一般的贫困者与穷苦大众,
2. 有需要的基督徒,
3. 宗徒或其他基督徒传教士。
支持较狭隘解释的论点认为,
“最小的”一词让人联想到“这些小孩子,
他们信从我”(18:6, 10, 14),
这些显然是教会的成员。
“小孩子”在 10:42 明确指的是传教士,
因为他们为了流动式的福传工作而选择贫穷。
因此,即便有人只是因为“他是个门徒”的缘故,
给这些传教士一杯凉水,
他也不会失去赏报(10:42)。
接待这些传教士的人,
即是接待派遣他们的主。
然而,这种狭隘解释存在难点,
因为这种观点预设该场景描述的是对外邦人的审判,
或是针对犹太人和外邦人(不属于教会的)进行的审判。
经文说,被归入“绵羊”的那些人,
不知不觉地服侍了基督。
这让人感到奇怪,
因为如果他们真的接待了传教士,
应该会清楚知道他们是耶稣的门徒。
此外,“小孩子”一词与“这些最小的弟兄们”在语义上并不完全相同。
从文脉来看,25:40 所提及的“这些人”,
最自然的指涉对象应该是 25:35-39 所提及的饥饿者,
口渴者,陌生人,赤身者,病患和被囚者。
照顾传教士只是关怀人类苦难者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对任何饥饿者,
贫困者,囚犯的怜悯行动,
都足以成为获得有利审判的依据。
因为人子所渴望的是怜悯,
而非祭献(9:13;12:7);
同样,怜悯人的人将蒙受怜悯(5:7)。
至于基督如何被服侍于“最小的弟兄姐妹”之中,
经文并未明确说明。
这或许暗示着某种神秘的临在,
即基督临在于贫穷者与边缘人的中间,
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的一种具体展现。
或者,这可能是一种较为宽泛的认同,
或是与这些处境相似的人产生的连结,
就像耶稣在世时所经历的一样。
这种边缘化的境遇,
在耶稣受难的时刻最为强烈地展现出来,
而《玛窦福音》的叙述正是朝向这个方向发展的。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看见圣周四囚在大司祭地窖里的主又饿又渴,
没人收留,没人探望。
我也看见十架上的主赤身露体,
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圣神又领我看见今天在我的身边就有如此受苦的人,
我要以陪伴主的心陪伴他们。
一天,或许我也要成为如主,
需要陪伴,需要安慰的可怜人。
如果今天我活出主的教导,
到时我会如主得坚忍苦痛的毅力。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