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目 录

2025-02-13

常年期第五周周四

谷7:44-30

 

耶稣从那里起身,

往提洛和漆冬境内去了。

他进了一家,不愿任何人知道,

但是不能隐藏。

当下就有一个妇人,

她的女儿附了邪魔,一听说耶稣,

就来跪伏在他脚前。

这妇人是个外邦人,

生于叙利腓尼基;

她恳求耶稣把魔鬼从她女儿身上赶出去。

耶稣向她说:“应先让儿女们吃饱了,

因为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

那妇人却回答说:“主!是啊!

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

也可吃孩子们的碎屑呢!”

耶稣对她说:“为了这句话,你去罢!

魔鬼已从你女儿身上出去了。”

她一回到自己的家里,

看见孩子躺在床上,魔鬼已出去了。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前往位于加里肋亚西北的地中海沿岸提洛地区。

他退入一所房屋,想要保持隐秘,

但即便在提洛,他的名声依然使他无法隐藏。

有一个妇人听说了耶稣的事迹,

便前来俯伏在他脚前,

恳求他治愈她被邪魔附身的女儿(谷7:25)。

这情节让人回想起谷5:21-43中雅依洛与他的女儿,

以及患血漏的妇人的双重故事。

与雅依洛一样,

这位无名妇人也有一个女儿,

并俯伏在耶稣脚前;

又如患血漏的妇人,

她没有名字,

听闻耶稣的消息后主动前来寻求他的帮助。

 


 

马尔谷福音指出,这名妇人是“希腊人,

叙利腓尼基人出身”(谷7:26)。

许多学者简单地将她归类为“外邦人”(即非犹太人),

但她的种族身份实际上更为复杂。

“希腊人,叙利腓尼基人出身”这一表述,

不仅仅意味着她是非犹太人。

腓尼基人是闪族民族,

在罗马兴起之前对地中海地区有广泛的文化影响。

然而,到了公元一世纪,

腓尼基人已失去了昔日的文化地位,

沦为罗马的属民(参阅普林尼《博物志》5.75-76)。

尽管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影响深远,

但大多数腓尼基人并不使用希腊语。

那些讲希腊语的腓尼基人往往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富裕阶层。

 

这位妇人的混合身份,

可能意味着她是一位居住在加里肋亚边缘地区的富裕城镇妇女,

而耶稣则来自相对贫困的加里肋亚犹太乡村。

尽管二者之间存在社会地位和族裔的差异,

但在罗马人的眼中,

犹太人和叙利亚人都被视为“生来为奴”的民族

(参阅西塞罗《省长的职责》10;李维《罗马史》36.17.5)。

因此,尽管地位不同,

他们在罗马帝国的霸权之下都处于文化边缘。

 


 

妇人的性别及其行动在故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她直接对耶稣说话,

并且马尔谷详细记载了她的言辞,

这与患血漏的妇人形成对比,

后者的言辞未被直接记录。

此外,这名妇人并未被提及与任何男性的关系——

在当时父权社会中,这一点至关重要。

她独自为女儿采取行动,

这一点与雅依洛的角色形成鲜明对照——

雅依洛是社会中的高阶人士,为女儿向耶稣求助。

耶稣为何称她为“小狗”(希腊文:kynarion,谷7:27),

并以“子女”与其对比?

人们往往将“子女”比作犹太人,

而“小狗”比作外邦人。

然而,前几章中耶稣在革辣撒地区治愈附魔者(谷5:1-20),

已清楚表明他愿意帮助外邦人。

在接下来的两段故事中,

他还治愈了一位聋哑人(谷7:31-37),

并在外邦地区喂饱四千人(谷8:1-10)。

因此,这并非单纯因为种族问题。

 

是否因她的性别?耶稣曾积极地帮助伯多禄的岳母(谷1:30-31),

他也称赞患血漏妇人的信德(谷5:34),

并在圣殿里称赞贫苦的寡妇(谷12:41-44)。

是否因她的富裕身份?

耶稣曾召叫至少一位富裕的门徒,

即税吏肋未(谷2:13-14),

而他也毫不犹豫地帮助雅依洛这位地位显赫的会堂长。

虽然这些因素可能解释耶稣的言辞,

但在马尔谷福音的整体叙述中,

这一事件超越了对种族,

性别或社会地位的刻板印象。

 


 

妇人的回答拆解了耶稣的言语所带来的贬低之意,

她通过话语使“狗”这一词汇脱离贬义的内涵,

迫使耶稣以人的眼光来看待她和她的女儿,

并要求他采取行动(谷7:28)。

耶稣回答说:“为了这句话(希腊文:dia touton ton logon),

去吧,魔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谷7:29)。

妇人的话语促成了驱魔的发生,

而耶稣则宣告了其效果。

 

正如患血漏的妇人一样,

这位希腊-叙利腓尼基妇人展现出强大的自主性,

她的行动改变了耶稣对局势的掌控。

耶稣的能力并未受到质疑,

但他对其能力的掌控再次受到挑战。

此外,这个故事也让听众对“内外之别”的观念产生疑问。

按照惯常的标准,这位妇人因其性别,

种族和社会地位,被归为“局外人”,

然而,故事的结局打破了这些界限,

促使听众重新思考谁是真正的“局内人”。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回忆1991年6月我随之前我所属修会团体前去罗马朝圣的恩典。

6/14周五那天清晨,

我们蒙恩参与了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私人祈祷室举行的弥撒。

弥撒后,当教宗接见我们修女时,

我们被告知:“不说话,只和教宗握手”。

然而当教宗走到我前摸我的头问我:“中国人?”

我说:“是”时,我忍不住地跟教宗说:“请为中国祈祷。”

教宗说:“我每天都为中国祈祷。”

那是一生难得的机会,

虽然我没“听话”不说话,

至今我仍感恩我能向教宗说出我心深处的祈求。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