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在这篇讲道的结构中心,
耶稣探讨了三种虔诚的行为。
这段经文的重点
可能反映了公元70年后的背景,
即福音成书的时代。
雅木尼雅的辣彼与玛窦福音中的耶稣
都集中在宗教仪式行为(施舍,祈祷和禁食)上,
这些行为可能在圣殿献祭停止后依然被实践。
玛窦通过夸张和讽刺
(针对犹太“伪君子”和异教徒的敬拜行为)
来引发听众的特定行为。
如果将这些内容解读为对这些群体,
其行为及动机的直白描述,
便容易被误解。
对于耶稣的门徒来说,
这些“义行”不应是为了公众展示,
而要在暗中进行,
只为天主所见(这与5:16中的教导存在张力,
那里提到善行应当显明,以使旁观者光荣天父)。
类似对隐秘性的关注也出现在辣彼文献中(如《巴巴巴特拉》9b)。
施舍(字面意思是“施行仁慈”;
参阅5:7;9:13;12:7;欧6:6)
在以色列的虔诚信仰中根深蒂固(参阅申15:11;多12:9)。
耶稣的门徒(6:2-4)被告诫要避免犹太“伪君子”那种炫耀的施舍方式。
这里的“伪君子”一词源自“演员”一词,
指向向世人呈现特定面具的行为,
这是古代论战中的常见指控。
吹号角可能仅仅是夸张施舍行为的隐喻,
也可能指圣殿中的号角形捐款箱,
硬币投入时会发出响声。
相反,门徒应“在暗中”施舍,
只让全知的天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