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14
常年期第五周周五
谷7:31-37
耶稣又从提洛境内出来,
经过漆冬,向着加里肋亚海,
到了十城区中心地带。
有人给他带来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求他给他复手。
耶稣便领他离开群众,
来到一边,把手指放进他的耳朵里,
并用唾沫,抹他的舌头,然后望天叹息,
向他说:“厄法达”就是说:“开了罢!”
他的耳朵就立时开了,
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耶稣遂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任何人;
但他越嘱咐他们,他们便越发宣传;
人都不胜惊奇说:“他所做的一切都好:
使聋子听见,叫哑巴说话。”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经由漆冬再次前往德卡坡里,
他的行程涵盖了整个腓尼基南部。
在一个未提及名称的地方,
“有人”把一名病人带到耶稣跟前,
求他治愈,这进一步表明耶稣的名声已广为传扬。
该名男子耳聋且口吃。
耶稣首先将他带到一旁,
私下施行治愈,这使在场的观众得以一窥耶稣医治的力量。
目前尚不清楚门徒是否目睹了这一过程。
带这名病人来的人请求耶稣为他覆手,
但耶稣另有打算。
他将手指放入这人的耳朵里,
吐唾沫抹在他的舌头上,
举目向天叹息,并说出“厄法达”,
这是阿剌美语,意思是“开了吧!”
这次治愈从原本简单的覆手请求,
演变为类似古代魔法咒语或仪式的程序。
这类仪式通常包括特定的身体动作
(如耶稣将手指放入耳朵,触碰舌头并举目向天),
使用被认为具有特殊力量的物质(如耶稣的唾液),
以及特定的语言(往往是异国语言或声音,
耶稣的叹息和所说的话对希腊语观众而言即属此类)。
现代读者往往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古代的魔法,
但在古代文化中,包括犹太教和
早期基督信仰,魔法十分普遍。
学者们在区分魔法与宗教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唯一普遍认可的区别是,
人们通常认为魔法是“他者”的行为,
而宗教是“我们”的行为。
耶稣的治愈方式在古代观众眼中或许类似于魔法,
但由于当时魔法师在社会中极受欢迎,
这对耶稣的声望而言未必是坏事,
甚至可能增强他在民众中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马尔谷可能以这样的叙述方式,
旨在表明耶稣的“神力”真正有效,
与那些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截然不同。
事实上,耶稣的治愈立竿见影(谷7:35),
病人的耳朵立刻听见,
舌头也得以清晰说话,
这更倾向于后一种解读。
众人的反应亦印证了这一点:“人们都非常惊奇,
并说:‘他所做的一切都好,
他使聋子听见,使哑吧说话!’”(谷7:37)。
这些话呼应了《依撒意亚先知书》35:5-6、
《出谷纪》4:11,以及《智慧篇》10:21的预言。
在迄今为止发生在“外邦地区”的三个事件中——
革辣撒附魔者(谷5:1-20)、
希腊-叙利腓尼基妇人的请求(谷7:24-30),
以及此次的治愈——此次治愈过程最为顺利。
在革辣撒,耶稣被当地人驱逐;
在叙利腓尼基妇人事件中,
她挑战耶稣对她和女儿的成见,
并在对话中使耶稣改变心意。
然而,这次治愈的效果立竿见影,
众人对耶稣表示欢迎和肯定。
本事件唯一的负面因素,
仍然是耶稣未能成功让人保守秘密(谷7:36)。
耶稣虽然再三嘱咐,但众人仍然四处宣扬他的作为。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看见我就是福音里那又聋又哑的人。
在我出生来到世上后,
有人把我领到主前,
主以亲自带领,
触摸,记号,祈祷——
今天的感恩圣事,
开启我的耳朵,
解开我的舌结,
让我听见,叫我说话。
如今我看见主所赐的宏恩,
在我大二领洗前一年的每一天,
我进堂参与傍晚5:00的弥撒,
我心知道主在那里等着我。
今天,我要宣扬,
要带领他人也由感恩圣事的参与,
得主的触摸与治愈。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