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目 录

十二月廿八日      

诸圣婴孩殉道庆日

玛2:13-18

 

他们离去后,看,

上主的天使托梦显于若瑟说:“起来,

带着婴孩和他的母亲逃往埃及去,

住在那里,直到我再通知你,

因为黑落德即将寻找这婴孩,

要把他杀掉。”

若瑟便起来,

星夜带了婴孩和他的母亲,

退避到埃及去了。

留在那里,直到黑落德死去。

这就应验了上主藉先知所说的话:“我从埃及召回了我的儿子。”

那时,黑落德见自己受了贤士们的愚弄,

就大发忿怒,依照他由贤士们所探得的时期,

差人将白冷及其周围境内所有两岁及两岁以下的婴儿杀死。

于是应验了耶肋米亚先知所说的话:“在辣玛听到了声音,

痛哭哀号不止;

辣黑耳痛哭她的子女,

不愿受人的安慰,

因为他们不在了。”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黑落德对圣婴的真实意图在若瑟的另一个天使梦中揭示出来。

类似的梦境警告曾出现在梅瑟的父亲阿默兰身上(参阅《犹太古事记》2.210–216)。

黑落德试图“消灭”耶稣(2:13),正如后来法利塞人也商议要“消灭”他(12:14)。

天主的计划是让若瑟带着孩子和他的母亲逃往埃及,

这是受迫害犹太人传统的避难地

(例如列上11:17, 40;列下25:26;耶26:20–23;41:16–18;43:5–7)。

 


 

身为“义人”,若瑟完全按照天使的指示行事(2:13–14)。

在整个耶稣诞生的叙述中,

若瑟始终默默地履行他的责任,

未曾说过一句话。

他的形象体现了玛窦福音中“义德”(dikaiosunē)的重要概念,

即实际上顺从圣父的旨意(3:15;5:6, 10;6:1, 33;21:32)。

此处,若瑟的义行意味着圣家如同天主的许多子民一样,成为了逃亡者。

 

然而,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家庭为逃避死亡而逃亡的故事。

藉着欧瑟亚先知书(11:1)的引用,

玛窦已经预示了圣家的归回,

并阐明耶稣重演了天主子民以色列的经历

(同时反向模仿了梅瑟的行程,参阅出2:11–4:31)。

“我的儿子”在欧瑟亚原文的预言中指的是出埃及的以色列。

正如以色列/雅各伯下到埃及(创46),

又在梅瑟的带领下从埃及上来(出12),

天主之子耶稣亦重演了以色列的故事。

若瑟“在夜间”逃离,可能是另一个回响,

因为后来的犹太传统认为出埃及是一场夜间的逃亡。

玛窦的叙述在基督内描述了一个新的出埃及。

 

夹在逃往埃及与返回之间,

是一个暴力谋杀的悲惨故事。

这种残暴行径符合黑落德的性格(参阅《犹太古事记》17.173–78;

《犹太战争》1.550–551),

尽管当时的文献并未记载此事件。

其重要性在于其与更广泛圣经故事的关联。

正如梅瑟时代的法老(出1:15–22),

黑落德下令杀害以色列男婴。

 


 

这段令人不安的故事引发了有关神正论的问题:

如果天主能从黑落德的魔掌中拯救他的圣子,

为什么他不能同样拯救白冷的孩童?

福音作者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改用叙述句“这样就应验了”而非通常的目的句“为了应验”。

世世代代的读者以不同方式处理此问题。

有些人将责任归咎于黑落德,

认为这是皇家残暴的极端例子;

另一些人则视无辜者为殉道者,

是基督的首批见证人。

这段故事也成为人们表达道德愤怒的焦点,

尤其是目睹孩子被暴力杀害的母亲。

 

在引用耶肋米亚先知书31:15(2:18)时,

辣黑耳为哀悼的母亲发声。

这段引文令人困惑,

因为到耶肋米亚时代,

辣黑耳已经去世数百年(创35:16–20)。

此外,耶肋米亚的预言是一首哀歌,

不是为被屠杀的孩童,

而是为即将被放逐的流亡者

耶肋米亚31章的上下文指出,

毁灭与放逐的悲伤之后,

仍然有复兴的希望。

玛窦同样叙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即使默西亚在童年时期面临暴力威胁。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圣神领我看圣家逃往埃及的艰辛——在异乡居住,

谋生,过销声匿迹,见不到亲友的生活。

圣家必定怜爱今日流亡他乡的苦命人。

我也留意玛窦写说:“黑落德见自己受了贤士的愚弄而大发忿怒,

差人将白冷及其周围境内所有两岁及两岁以下的婴儿杀死。”

在所有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

焦虑……的底层,其实是“恐惧”。

祈祷中,我看黑落德害怕的是什么。

我也问我自己:“今天我害怕的是什么”,

尤其当我处于愤怒,悲伤时。

十架上的主和教会历代殉道圣人,

在“大难临头”时,皆勇敢面对。

我要和主看:我害怕的是什么。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