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的经文中断了先前诗意的语调,
与之前的抽象描写相比,
内容更加具体。
经文突然提到一个名叫若翰的人,
他是天主派遣的。
他不是那“光”,但他的使命是为“光”作见证,
好让人们藉着他而相信这“光”,
因为“真光”即将进入世界。
这几节经文提到若翰这位具体的历史人物,
但同时保留了对他所见证对象的抽象性描述:“圣言”,
他是“生命”,也是“光”。
这见证极为重要,
因为这“真光”即将来到世上!
这几节经文的节奏和语言表明,
10–12节可能是原始赞美诗的一部分:
第10节中“世界”一词出现了三次。
虽然前两次看似指一般的物质世界,
但第三次则似乎指代一群对“光”的临在视而不见的集体。
第11节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圣言来到“自己的领域”。
“自己的领域”指那些因他而受造的众生,
特别是他作为人所降生的犹太子民。
然而,“自己的人”却不接纳他。
第12节进一步阐明:凡接纳圣言的人,
他就赐予他们成为天主子女的能力。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主张——成为天主的子女!
对许多人而言,这句话被理解为仅具象征意义。
但这并非福音作者的本意。
在若望的神学语汇中,
当一个人“由上而生”或“重生”时,
他真正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
即分享天主圣父的生命。
这种新的生命被理解为一次“重生”(参若3:3–8),
因此,这人理当被称为“天主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