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第二次预告他的受难
(参见:谷9:30–32;路9:43下–45)。
他和他的门徒自从在西泽勒雅斐理伯地区
作出第一次预言(16:21)后,
已一路向南行进。“在加里肋亚聚集”暗示朝圣者的聚会,
也首次透露那命定的逾越节将临(参26:2)。
虽然此次的语句与第一次有所不同,
但模式相同:受苦/被交付,
被杀,并在第三日复活。
天主的手在两个被动语态
中清晰可见:“被交付”与“被复活”;
尽管故事中出现敌对人物,
天主仍掌控一切,并将为他的圣子伸冤。
伯多禄第一次听受难预告时反对;
而门徒们对第二次的反应则更具
同情心:“非常忧郁(参见:谷9:32;路9:45)。
他们继续南行,抵达葛法翁,
即加里肋亚海西北岸的一城。
此处展开一段玛窦独有的对话,
最后出现一个奇迹的应许(但未实际施行):
从鱼口中取出钱币。问题围绕着“圣殿税”
(希腊语didrachma,即“两德拉克马”,
相当于犹太人的半舍刻),
依《梅瑟法律》作为“赎命税”被规定,
用于支持圣所的礼仪敬拜(出30:11–16)。
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对于谁应缴此税、
是否为一次性或每年征收,仍有争议。
玛窦福音成书之时,该税款功能已转变:
主后70年后被罗马挪作供奉朱庇特神殿之用。
此处再次凸显伯多禄的地位,
他作为税吏与耶稣之间的中介者,
亦是耶稣的主要对话者。
耶稣借着他们进入“屋内”的契机,
再次进行教导(如同13:36)。
延续“为子”的主题——
从显圣容一直到治癫痫儿童——
耶稣提出一问题:
属世君王的儿子是否也须向其父纳税?"
“自己的儿子”虽或可理解为
“他们的臣民”(依NABRE),
但更可能指真正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