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目 录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場景氣氛在此發生重大轉變。

耶穌的教導,從公開的宣講進入一個更親密的圈子,

開始針對基督即將受難的主題展開內在啟示

(以“從那時起”一語標誌此轉變,參4:17)。

這段經文也凸顯了伯多祿性格上的搖擺:

一方面對耶穌為默西亞的信仰深厚,

另一方面卻無法接受默西亞使命所帶來的後果。

 

耶穌此處發出第一次預言自己的苦難

(另見17:22–23;20:17–19)。

耶路撒冷——一向象徵敵對之地

(參2:1,3;15:1)——

如今成為他旅途的終點。

作為順命之子,他必須受難於“長老、司祭長與經師”之手,

即耶路撒冷公議會(Sanhedrin)的成員。

耶穌在加里肋亞宣講時已遭受敵意,

這預示了他在耶路撒冷將面對的最高潮拒絕。

然而,他在被殺之後,

將於“第三日復活”(參歐瑟亞6:2)。

這裡使用的是神聖被動語態:

是父使子復活,藉此宣告他是義人。

 

伯多祿在第22節的反對,

構成了對耶穌的責斥,

因而招致基督對伯多祿同樣嚴厲的回應。

耶穌所用語句

如“斥責”;“撒殫,退到我後邊去!”)

帶有驅魔意味,

暗示伯多祿雖蒙天主啟示,

如今卻按人情世故思考,

甚至可能站在敵對耶穌者一邊。

這對比在瑪竇福音中更形強烈,

因為他加上“絆腳石”一詞

(skandalon,16:23;參谷8:33)。

曾為磐石的伯多祿,

竟迅速變為令人跌倒的石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他之所以如此,

是因他無法接受十字架的訊息——

而這訊息對猶太人而言,

正如保祿所說,是“絆腳石”(格前1:23)。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