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撒网的比喻是另一个寓言(13:47–48),
在13:49–50中有其解释。
就如麦田中的莠子一样,
这比喻反映了玛窦对道德的二元对立观,
也再次引向末世审判的焦点。
撒网能捕捉大量鱼类,
不论是渔人在岸边拉网,
或是在船后拖网而得。
这里回响着最初四位门徒蒙召的情境(4:18–22),
暗示着教会传教活动的构想。
然而,所形成的团体中既有义人,
也有不义之人,如同好鱼与坏鱼
(或洁净与不洁的,参阅肋11:9–12)。
但这区别,只有在终末审判时,
天使(13:41中收割的人)
将两者分别时才能显明。
这比喻既鼓励人要警醒,
也警戒人不可妄下判断他人之意。
玛窦经常将经师与法利塞人并列,
并带有负面色彩(如12:38;15:1;23:1–36)。
然而,并非所有经师皆属法利塞派,
且玛窦所引用的旧约经文错综复杂
(如2:6,23;8:17;27:9–10),
或可视为犹太基督徒经学活动的证据。
比喻言论的总结中,
呈现了一个正面的形象:
在天国中“受教”或“成为门徒”的经师
(参27:57;28:19)。
虽然常被解释为福音作者本人的“签名”,
即一位悔改的经师,但“每一位经师”
一词显示出更广的涵义,
或指一整个门徒群体,
或特指教会内的经师们。
既然经师的任务,
是诠释隐藏在犹太圣经中的宝藏,
那么用一位家主手持宝箱或保险箱的
比喻形象便十分贴切。
这家主“从他宝库中取出”
(或“抛出来”)“新的和旧的”宝物。
玛窦一贯的风格,是将基督内发生的新事,
以天主旧时向以色列所启示的话语,
并加以平衡(参5:17–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