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目 录

 

耶稣的响应明确指出她请求与他死亡之间的关联。

“杯”即是基督苦难之杯(玛26:39;参26:27–29),

而此杯的内容正是在第三次预言中揭示的。

作为默西亚,耶稣承担天主对人类

罪恶的审判所应受的苦

(参依51:17,22;耶25:15–38)。

他邀请这两位门徒效法他,

在苦难中与他合而为一。

这句话常被理解为对他们未来殉道的预言

(雅各布伯死于黑落德·阿格黎帕之手:

宗12:2;若望,传统上认为是默示录的作者,

则经历流放的“非血腥殉道”:默1:9)。

玛窦省略了《谷10:38b》

中关于共饮洗礼之杯的对句,

可能因其意涵较为不清。 

 

其余十位门徒感到愤慨,

也许是回想起之前耶稣应许他们

将来都要坐在宝座上(玛19:28),

遂引发耶稣的纠正。

在天国中,伟大不是以权力衡量,

而是以服侍为准;

凡欲为“首”,必作众人的奴仆。

主的伟大,正是在于他所展现的仆人身份。

人子来,不是要受服事,

而是要服事人(尽管参照达7:13–14),

并舍命为众人作赎价(玛20:28)。

尽管不少注释者看到这句话暗指受苦仆人(依53:10–12),

其主要意象则是“支付代价以赎回奴隶或战俘”;

这动词形式在《出谷记》

与巴比伦流亡归返的语境中亦屡次出现

(七十子译本:出6:6;申7:8;依43:1)。

作为那位“来救他百姓脱离罪恶”(玛1:21)者,

耶稣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赎价。

此处的“众人”为闪语用法,等同于“所有人”。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