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1
四旬期第四周周二
若5:1-3,5-16
这些事后,正是犹太人的庆节,
耶稣便上了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水池,
希伯来语叫作贝特匝达,周围有五个走廊。
在这些走廊内,躺着许多患病的,
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都在等候水动……
在那里有一个人,患病已三十八年。
耶稣看见这人躺在那里,
知道他已病了多时,
就向他说:“你愿意痊愈吗?”
那病人回答说:“主,我没有人在水动的时候,
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时候,
别人在我以前已经下去了。”
耶稣向他说:“起来,
拿起你的床,行走罢!”
那人便立刻痊愈了,
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来;
那一天正是安息日。
于是犹太人对那痊愈的人
说:“今天是安息日,不许你拿床。”
他回答他们说:“叫我痊愈了的那一位给我说:
拿起你的床,行走罢!”
他们就问他:“给你说拿起床来,
而行走的那人是谁?”
那痊愈的人却不知道他是谁,
因为那地方人多,耶稣已躲开了。
事后,耶稣在圣殿里遇见了,
他便向他说:“看,你已痊愈了,
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
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
使他痊愈的就是耶稣。
为此,犹太人便开始迫害耶稣,
因为他在安息日作这样的事。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在这个叙述中,
耶稣来到耶路撒冷参加节日。
他来到贝特匝达池,
这是一座大型的 miqveh
(即用于宗教洁净的池),
位于圣殿山的北面。
我们在(若5:7)中读到,
当时流传着一个传统,
说这个池子的水会不时被天使搅动,
第一个进入水中的人就会得到治愈。
因此,这里聚集了许多身患疾病的人。
其中有一个人,他已经瘫痪了三十八年。
耶稣看见这人,问他是否愿意痊愈。
这人回答说,他愿意,
但当水被搅动时,却没有人帮助他进入池中。
这时,耶稣直接对这人说:“起来,
拿起你的床,行走吧!”
那人立刻痊愈,便拿起床照着耶稣的话去行了。
这是最初叙述的结局。
然而,在现今的福音书中,
这段记述被福音作者扩展,
赋予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象征性意义。
这时,我们被告知这一切发生在安息日。
这段记述的争议点起初并不是耶稣在安息日治病,
而是被治愈的人在安息日背起了他的床。
当这人向宗教当局(犹太人)解释,
是医治他的人叫他拿起床时,
他们便想知道这个人是谁。
然而奇怪的是,这人当时并不认识耶稣的名字,
直到稍后他再次遇见耶稣(第14节)时,
才得知他的名字。然而,
在这次会面中,发生了更重要的事情。
这段经文的目的,
在于象征耶稣的审判权柄,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因素看出。
首先,这是福音书中唯一一次记载的奇迹,
但获得治愈的人并没有被描述为相信耶稣:
这个人没有做出应有的回应。
其次,耶稣对这人说:“你已痊愈了,
不要再犯罪,免得有更不幸的事临到你身上。”
这里提到的“更不幸的事”,
只能理解为天主的审判!
因此,福音作者将这一原本简单的
治愈事件转变为一个充满深意的情节,
让这个痊愈的人受到一个微妙却真实的警告,
即如果他继续犯罪,将面临天主的审判。
尽管福音作者并不在意这两个奇迹
(4:46-54 和 5:1-9a)在原始叙述中发生的顺序,
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
是为了将这些奇迹转变为象征性的行动,
表达耶稣赋予生命与施行审判的权柄。
我们曾注意到,
这一叙述的顺序似乎显得不太自然,
但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改变奇迹顺序的原因。
福音作者这样安排,
是因为他认为这两个
奇迹象征着天父赋予耶稣的两大权柄。
与其遵循严格的叙事顺序,
他更注重神学象征的表达。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
我们在后面(若6:1-59)将会看到,
藉着这样的叙事顺序改变,
福音作者还精妙地利用了五饼二鱼的奇迹(及其随后讲论),
进一步展现这一神学主题。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看,主诞生后,
每年都与圣母和圣若瑟前去耶路撒冷朝圣。
或许主年复一年地都留意到这位躺在羊门水池、患病已38年的可怜人。
主愿在回归天父前治好他。
主治好他后,当主在圣殿里再遇到他时,
主跟他说:“看,你已痊愈了,
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
我看见在治愈世人主的心上,
是愿人不再犯罪,是人能得永生。
在我的生命中,
我也经历过38年的痛苦与等待,主解救了我。
我要珍惜主的恩惠,
让这些我细数并牢记的恩典提醒我,
主要我进天国的心愿。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