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目 录

2025-04-01

四旬期第四周周二

若5:1-3,5-16

 

这些事后,正是犹太人的庆节,

耶稣便上了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水池,

希伯来语叫作贝特匝达,周围有五个走廊。

在这些走廊内,躺着许多患病的,

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都在等候水动……

在那里有一个人,患病已三十八年。

耶稣看见这人躺在那里,

知道他已病了多时,

就向他说:“你愿意痊愈吗?”

那病人回答说:“主,我没有人在水动的时候,

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时候,

别人在我以前已经下去了。”

耶稣向他说:“起来,

拿起你的床,行走罢!”

那人便立刻痊愈了,

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来;

那一天正是安息日。

于是犹太人对那痊愈的人

说:“今天是安息日,不许你拿床。”

他回答他们说:“叫我痊愈了的那一位给我说:

拿起你的床,行走罢!”

他们就问他:“给你说拿起床来,

而行走的那人是谁?”

那痊愈的人却不知道他是谁,

因为那地方人多,耶稣已躲开了。

事后,耶稣在圣殿里遇见了,

他便向他说:“看,你已痊愈了,

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

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

使他痊愈的就是耶稣。

为此,犹太人便开始迫害耶稣,

因为他在安息日作这样的事。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在这个叙述中,

耶稣来到耶路撒冷参加节日。

他来到贝特匝达池,

这是一座大型的 miqveh

(即用于宗教洁净的池),

位于圣殿山的北面。

我们在(若5:7)中读到,

当时流传着一个传统,

说这个池子的水会不时被天使搅动,

第一个进入水中的人就会得到治愈。

因此,这里聚集了许多身患疾病的人。

其中有一个人,他已经瘫痪了三十八年。

 

耶稣看见这人,问他是否愿意痊愈。

这人回答说,他愿意,

但当水被搅动时,却没有人帮助他进入池中。

这时,耶稣直接对这人说:“起来,

拿起你的床,行走吧!”

那人立刻痊愈,便拿起床照着耶稣的话去行了。

这是最初叙述的结局。

然而,在现今的福音书中,

这段记述被福音作者扩展,

赋予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象征性意义。

 


 

这时,我们被告知这一切发生在安息日。

这段记述的争议点起初并不是耶稣在安息日治病,

而是被治愈的人在安息日背起了他的床。

当这人向宗教当局(犹太人)解释,

是医治他的人叫他拿起床时,

他们便想知道这个人是谁。

然而奇怪的是,这人当时并不认识耶稣的名字,

直到稍后他再次遇见耶稣(第14节)时,

才得知他的名字。然而,

在这次会面中,发生了更重要的事情。

 

这段经文的目的,

在于象征耶稣的审判权柄,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因素看出。

首先,这是福音书中唯一一次记载的奇迹,

但获得治愈的人并没有被描述为相信耶稣:

这个人没有做出应有的回应。

其次,耶稣对这人说:“你已痊愈了,

不要再犯罪,免得有更不幸的事临到你身上。”

这里提到的“更不幸的事”,

只能理解为天主的审判!

因此,福音作者将这一原本简单的

治愈事件转变为一个充满深意的情节,

让这个痊愈的人受到一个微妙却真实的警告,

即如果他继续犯罪,将面临天主的审判。

 


 

尽管福音作者并不在意这两个奇迹

(4:46-54 和 5:1-9a)在原始叙述中发生的顺序,

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

是为了将这些奇迹转变为象征性的行动,

表达耶稣赋予生命与施行审判的权柄。

 

我们曾注意到,

这一叙述的顺序似乎显得不太自然,

但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改变奇迹顺序的原因。

福音作者这样安排,

是因为他认为这两个

奇迹象征着天父赋予耶稣的两大权柄。

与其遵循严格的叙事顺序

他更注重神学象征的表达。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

我们在后面(若6:1-59)将会看到,

藉着这样的叙事顺序改变,

福音作者还精妙地利用了五饼二鱼的奇迹(及其随后讲论),

进一步展现这一神学主题。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看,主诞生后,

每年都与圣母和圣若瑟前去耶路撒冷朝圣。

或许主年复一年地都留意到这位躺在羊门水池、患病已38年的可怜人。

主愿在回归天父前治好他。

主治好他后,当主在圣殿里再遇到他时,

主跟他说:“看,你已痊愈了,

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

我看见在治愈世人主的心上,

是愿人不再犯罪,是人能得永生。

 

在我的生命中,

我也经历过38年的痛苦与等待,主解救了我。

我要珍惜主的恩惠,

让这些我细数并牢记的恩典提醒我,

主要我进天国的心愿。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