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8:31揭示了人子“必须”受苦,
这是在谷8-10章中四次受难预言中的第一次,
这三次预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似(谷8:31,9:31,10:33-34)。
从此,叙事将耶稣的能力与苦难并置,
从而对默西亚和天主子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使之涵盖王权的荣耀与受苦受难的现实。
这种权力与苦难的结合最终在十字架上达到高潮(谷15:39),
并在空坟墓处得到进一步确认(谷16:6)。
伯多禄无法理解耶稣关于受难的言论,
并试图劝阻耶稣,但耶稣转过身来,
严厉地责备他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即“对抗者”之意)。
耶稣指责他不思念天主的事,
而只是关注人的事,
这也暗示耶稣的受难和死亡是天主旨意的一部分。
部分学者认为,耶稣必须受苦的表述(谷8:31中的“必须”)
意味着天主的启示性计划(Collins, 404)。
尽管这一解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可能使读者认为,
天主旨意是让耶稣受苦,
以便用他的血为人类赎罪,
从而带来救赎。
这种神学观点可能会导致一种机械化的赎罪观,
认为耶稣的受难是被预定的,
而人的自由意志,包括耶稣本人的选择,
都被剥夺,使天主看起来像一个嗜血的神祇。
然而,在早期基督信仰的不同传统中,
虽然存在类似的观点,
但《马尔谷福音》不必被如此解读。
相反,耶稣受难和死亡的神圣性,
可以被理解为他选择全然忠于天主国的必然结果(参阅谷3:35)。
遵行天主的旨意,必然会与掌权者的邪恶相冲突。
因此,天主的“计划”并非是要耶稣受苦以实现某种预定的启示性安排,
而是要耶稣活出天主的国度,
为人类提供效法的榜样——即面对不义的斗争,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受苦。
换言之,耶稣的受苦是其使命的结果,而非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