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目 录

 

依撒伯尔也帮助读者理解玛利亚与加俾额尔的相遇。

与匝加利亚在香坛前的异象(1:11)不同,

路加并未使用常规的“显现”或

“异象”术语来描述玛利亚的经历,

反而采用“神的被动态”:

加俾额尔是“奉天主差遣”(1:26),

讯息是“由上主传于她的”(1:45)。

在圣经记述中,天使只是天主的使者,

加俾额尔亦然。路加对神圣通信方式的转变,

更加突显玛利亚事件的深度,

相较之下,超越了匝加利亚的经历。

在专注祈祷与默观时,

特别是在压力之下,

经历上主的启示并非罕见。

匝加利亚与依撒伯尔的不育状态本身已是压力来源,

路加据此安排加俾额尔显现。

然而玛利亚的情形有所不同:

从读者得知她在领报前的情绪状态看来,

她并未惊慌,也未接受考验

(尽管启示后似乎有压力出现——

玛利亚因此前往依撒伯尔处)。

加俾额尔的出现乃因天主恩宠的行动,

玛利亚以恩宠回应。

从领报,玛利亚的同意,

拜访依撒伯尔直到耶稣诞生,

一切皆在神恩运行之中。

路加呈现出基督徒传统所称的“降生成人”

(incarnation),这与玛窦所述相符。

 

藉喜乐之歌宣告的先知性应验(1:46–2:14)

(一)玛利亚将其怀孕置于救恩史中(1:46–56)

这段颂歌在天主教礼仪传统中被称为“

我灵赞颂主(圣母的谢主曲)”(Magnificat),

源自拉丁通行本的首词。

此颂歌以诗意方式展现受压迫者的凯旋,

这一主题在旧约亦有表现(依55:1–5;智3–4)。

其中强烈回响了亚纳的颂谢诗(撒上2:1–10)。

玛利亚因被上主天主拣选,

成为人类生存处境中被天主怀抱的模范而喜乐。

她藉此诗歌,不仅宣告末世的受苦视角,

更表达生命存在之目的在于天主的爱光中。

她以自己的同意承受那位天使

所命名为耶稣的孩子(1:31),使这一切成为现实。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