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這段發生在加里肋亞海上的事件,
顯然與先前的增餅奇蹟有關
(參閱谷6:45–52;若6:16–21)。
瑪竇在敘述此事前,
描寫耶穌再次退避,登山祈禱;
他吩咐門徒渡海,並遣散已得飽足的群眾。
這次登山使人聯想起第一次講道的山地(5:1)。
山,不僅是傳講的地方,
更是與天主相遇之所。
因此,耶穌退隱至山上,
向他的父祈禱。雖然他早已教導門徒如何祈禱(6:9–15),
但這是瑪竇首次描寫耶穌自己祈禱的情形。
這段海上的故事通常被歸類為自然奇蹟。
然而,它並未為在場角色帶來可見的實益,
而是強調其「顯聖」的特質——
藉此彰顯基督的神性與權威。
“夜間四更時”(按羅馬計法,約凌晨三至六時),
耶穌行走在海面上,
向門徒的船走去。
此舉使人想起天主在海上行動的描寫
(約伯9:8;詠77:20)。
他向驚慌的門徒所說的“是我”
(原文作“我就是”)
使人想起天主對梅瑟的自我啟示(出3:14)。
由於門徒未能認出他,
反以為見了鬼,有學者因此認為
此事原是復活後顯現的傳說,
被後來倒置至耶穌在世時期
(參路24:37, 39)。
然而,在瑪竇目前的文脈中,
这段记述展开基督关于
门徒身份的主題(參8:18–27)。
他藉著讲述伯多祿的经历(14:28–32),
将其作为所有跟随耶穌者的代表。
即使海面上风浪甚烈,
伯多祿仍请求能如师傅般在水面上行走。
故事描写他在信心坚定与动摇之间反覆起伏。
当他忘记耶穌“不必害怕”的命令時,
因恐惧而下沉。这段描写呈现出一种“牧灵现实主义”,
将伯多祿作为“每一位门徒”的象徵。
他那混杂着信任与恐惧的态度,
使耶穌称他为“小信德的人”,
正如先前船上门徒一样
(8:26;参6:30;16:8)。
他怀疑了,就如同将来有些门徒
在见到复活的主时也会怀疑(28:17)。
即使在沉下去之時,
他仍向主呼喊:“主,救我吧!”
这种在信任与恐惧、力量與軟弱之間的張力,
將成為瑪竇筆下對伯多祿持續描繪的主軸
(如16:16–19, 23;17:4;26:36–46, 58, 69–75)。
当时在船上的見證者(即14:22的門徒),
对耶穌“叩拜”,如同昔日賢士在他誕生時所為(2:11)。
他們承認耶穌是“天主子”,
這也預示了伯多祿稍後的告白(16:16),
以及百夫長與其同伴在耶穌死亡後的宣認
(27:54;參谷6:51–52)。
儘管伯多祿具有特殊的尊榮,
他依然是門徒中的一員。
他在凱撒勒雅的明言,
是由天主啟示而來;
但在這裡,他已在眾人中率先表達了信仰。
耶穌與他的門徒在革乃撒勒登岸,
那是一片位於葛法翁西南方的平原(參谷6:53–56)。
他的來臨,再次吸引群眾從四面八方前來,
這顯示他聲望日隆。治癒病人,
是他持續在失喪的羊群中傳道的一個核心主題(8:17)。
正如患血漏的婦人(9:20)那樣,
單是觸摸耶穌外衣的繸子,
便足以使懇求者痊癒
(令人意外的是,文中未提及信德)。
原文所用的動詞(意為“被救了”),
指向更深層的醫治——那就是基督所帶來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