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见了大批群众(4:25),便上了山。
山在许多宗教传统中,
常被视为天主启示与显现的所在。
虽然这座山位于加里肋亚,
但玛窦未明确指出是那一座山,
反而激起人联想到以色列历史中的重要山岳。
有些人提出熙雍山,
认为这是达味之子(参阅咏2:6)的适当所在。
然而,由于耶稣与梅瑟之间的多次对比,
西乃山更显突出(出19)。
在西乃山上,梅瑟遇见了天主,
并领受了法律的石版。
而在这座山上,耶稣所传的并非新法律,
而是以权威方式诠释旧法律(参5:17–48)。
他既像梅瑟,又超越梅瑟。
像梅瑟一样,他是以色列的教师;
他坐下来,以教师的姿态施教。
但他也以“我”的神圣身份说话,
使群众因他的权威而惊叹。
这九端真福(拉丁文beatus意为“有福的”,
希腊文makarios)常被称为天国宪章,
阐述了天国子民的特征。
真福体裁是旧约中常见的文学形式
(例如:咏1:1;32:2;依32:20;
56:2;达12:12;德14:20–27)。
玛窦特别强调的地方,
在与路加福音较短的对应版本中
(路6:20–23)更为清晰。
路加强调天主的翻转,即他亲自介入,
使贫穷,饥饿,哀伤的人得到救助。
虽然玛窦中也有此主题,
但其真福中更多描述门徒可在
跟随基督中培养的性情与德行。
具备这些德行的人被称为“有福”,
“喜乐”或“幸福者”(希伯来文ashre),
即使世俗看法与此相悖。
这种道德层面的强调,
也使本段福音在诸圣节中被采用,
彰显普世成圣的召叫。
背景是依撒意亚书61:1–4(参路4:18–19),
预言福音传于贫弱者
(七十子译本作“穷人”),
并安慰哀伤的熙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