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us

目 录

2025-03-30

四旬期第四主日(丙)

路15:1-3,11-32

 

众税吏及罪人们都来接近耶稣,为听他讲道。

法利塞人及经师们窃窃私议

说:“这个人交接罪人,又同他们吃饭。”

耶稣遂对他们设了这个比喻说: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那小的向父亲说:父亲,

请把我应得的一分家产给我罢!

父亲遂把产业给他们分开了。

过了不多几天,小儿子把所有的一切

都收拾起来,就往远方去了。

他在那里荒淫度日,耗费他的资财。

当他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以后,

那地方正遇着大荒年,

他便开始穷困起来。

他去投靠一个当地的居民;

那人打发他到自己的庄田上去放猪。

他恨不能拿猪吃的豆荚来果腹,可是没有人给他。

他反躬自问:我父亲有多少佣工,

都口粮丰盛,我在这里反要饿死!

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

并且要给他说:父亲!

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

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

把我当作你的一个佣工罢!

他便起身到他父亲那里去了。

他离的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

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

扑到他的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

儿子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

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了!

父亲却吩咐自己的仆人说:

你们快拿出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

把戒指戴在他手上,

给他脚上穿上鞋,

再把那只肥牛犊牵来宰了,

我们应吃喝欢宴,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

他们就欢宴起来。

那时,他的长子正在田地里,

当他回来快到家的时候,

听见有奏乐及歌舞的欢声,

遂叫一个仆人过来,问他这是什么事。

仆人向他说:你弟弟回来了,

你父亲因为见他无恙归来,

便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

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

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

他回答父亲说:你看,

这些年来我服事你,

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

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

让我同我的朋友们欢宴;

但你这个儿子同娼妓们耗尽了你的财产,

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

父亲给他说: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

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犹太社会中一些最严重的罪人纷纷前来听耶稣讲道,

这促使他用接下来的比喻作出回应。

然而,经师和法利塞人的观点也并非毫无道理。

税吏的职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合法化的敲诈勒索。

他们与罗马的合作使他们成为民族的叛徒,

而且由于他们的职业涉及处理带有偶像图案的货币,

他们实际上被视为异教徒。

按照《法律》,如果耶稣与他们交往,

他就会被他们的污秽所沾染。

但耶稣主动接近他们,

这正表明所有罪人都有希望(参见5:27–32)。

 

娼妓因显而易见的原因,

理应成为怜悯的对象。

她们通常是被迫从事此类工作的,

可能是因为丈夫休弃了她们,

或者税吏为了追债将她们卖身偿还债务。

社会将她们视为犯奸淫者而排斥她们。

而非犹太籍的娼妓通常隶属于异教庙宇之下。

 


 

法利塞人和经师对耶稣的行为有两点抱怨。

首先,在他们的社会中,

圣洁和正义之人只与其他圣洁和正义之人来往。

这个观念使他们怀疑

耶稣的宣讲和使命是否符合犹太传统。

其次,与罪人同行,就意味着自己成为罪人。

法利塞人和经师的存在意义(raison d’être),

就是制定一套能够引导

人们过正义生活的系统,

并以此评判人们的行为。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

耶稣接近税吏和娼妓的行为,

不仅让自己陷入失败,也挑战了他们的教导。

因此,这些充满怜悯的比喻,

正展现出路加福音中特有的分裂主题。 

 

在当时,一个人完全依赖家庭提供一切支持与帮助,

独立生活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所有人际关系和决定都围绕着家庭运作。

 

长子的继承权制度,

即长子在父亲去世后自动继承全部家产,

并非当时犹太社会的惯例。

相反,父亲通常在生前立下遗嘱,

将财产分配给儿子们(参见《创世纪》27章),

或是通过赠予的方式将财产分给子嗣,

但后者较少见(Fitzmyer, 1087)。

 

小儿子在父亲去世前要求分得家产,

这个请求暗含着他希望父亲早日离世的意思,

路加福音的听众会这样理解这一点。

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

小儿子挥霍家产的行为并不令人意外,

因为他本就表现出软弱的性格——

他竟然有胆量直接向父亲索要财产。

听众在听到比喻时,

可能会为他的境遇感到幸灾乐祸——

他最终不得不去养猪为生,

以求在饥荒中活命。

极度的饥饿和濒临死亡的痛苦,

使他想起父亲的仁慈以及在家中的美好时光,

甚至连父亲家中的雇工,

都比他现在的处境要好。

他希望父亲能怜悯他,

让他以雇工的身份回归家庭。

 


 

小儿子在回家前不断练习自己要对父亲说的话。

经文描述:“他父亲就看见了他,动了怜悯的心”(15:20)。

这表明父亲一直在盼望他的归来。

希腊文中“动了怜悯的心”(splanchnizomai)的意思,

字面上指“内脏翻腾”,

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极为深沉,

发自内心的同情。

小儿子才刚说完自己准备好的话的一半,

父亲便打断了他,吩咐仆人取来华服,

戒指和鞋子,并准备盛宴庆祝(15:22-23)。

父亲向听众表明了他

对儿子的理解:“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

失而复得了!”(路加福音15:2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小儿子曾希望父亲“死去”以获得家产,

而现在,父亲却把他看作“死去而复活”的人。

 

当全家正在庆祝时,

镜头转向了大儿子

他一直在田间劳作,

与游荡的小儿子形成鲜明对比。

他对弟弟的归来感到愤怒,

并拒绝进入家门,这使父亲感到难堪。

于是,父亲亲自出来恳求他。

大儿子对弟弟毫无怜悯之心,

对父亲也同样如此,并向父亲说明了自己的立场。

他认为自己一直遵守父亲的命令,

却从未得到认可,他的愤怒最终爆发出来:“你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只山羊,

好让我和朋友一起欢乐!”

他甚至不愿称弟弟为“我的弟弟”,

而是对父亲说:“你这个儿子吞尽了你的家产”(路加福音15:30)。

大儿子深知,若弟弟不在,

父亲所有的一切都会归他所有。

然而,如今弟弟回来了,

父亲又设宴款待,他害怕自己的利益会受损。

父亲对小儿子所施予的慈悲,

也同样施予了大儿子:“孩子,

你常和我在一起,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路加福音15:31)。

藉此,父亲提醒大儿子,

他与弟弟之间仍是兄弟关系,

并强调:“你这个弟弟是死而复生,

失而复得的!”(路加福音15:32)。

 


 

在这个比喻的三个主要人物中,

父亲最为崇高,最具爱心。

他的行为成为门徒们效法的榜样。

那么母亲呢?这个父亲展现了如同母亲一般的慈爱与怜悯。

他始终是一个榜样人物,

他的回应是完整的,充满爱的。

他是否是一个鳏夫?

他是否因为独自抚养两个儿子

而承受了自身的痛苦,

同时也见证了他们在

没有母亲的情况下所经历的伤害?

听众应记住,这个比喻的背景,

是耶稣因接纳罪人而受到宗教领袖的批评(15:2)。

 

伦勃朗的画作《浪子回头》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被认为是描绘这个比喻的最著名画作。

这则故事也在历代激发了众多画家,

艺术家,音乐家和编舞家的创作灵感。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看见福音里的父亲和两个儿子都很了不起。

小儿子在荒淫度日,

挥霍家产,严重地冒犯了他的父亲后能回头并求宽恕,

大儿子也有幸得父亲的劝勉。

而最了不起的是这位慈父,

因着他,两个儿子能得真生命。

今天,我的天主正是这位愿赐我真生命的主,

我要回归他,听从他,亲近他。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

浙ICP备1503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