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27
四旬期第三周周四
路11:14-23
耶稣驱逐一个魔鬼——
他是使人喑哑的魔鬼;
他出去以后,哑巴便说出话来,
群众都惊讶不止。
但是,其中有人说:“他是仗赖魔王贝耳则步驱魔。”
另一些人试探耶稣,
向他要求一个自天而来的征兆。
耶稣知道了他们的心意,
便给他们说:“凡是一国自相纷争,
必成废墟,一家一家的败落。
如果撒殚自相纷争,
他的国如何能存立呢?
因为你们说我仗赖贝耳则步驱魔。
如果我仗赖贝耳则步驱魔,
你们的子弟们是仗赖谁驱魔呢?
为此,他们将是你们的裁判者。
如果我是仗赖天主的手指驱魔,
那么,天主的国已来到你们中间了。
几时壮士佩带武器,
看守自己的宅舍,他的财产,必能安全。
但是,如果有个比他强壮的来战胜他,
必会把他所依仗的一切器械都夺去,
而瓜分他的赃物。
不随同我的,就是反对我;
不同我收集的,就是分散。”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贝耳则步是魔鬼和撒旦的同义词,
而这一争论提供了魔鬼与耶稣之间
宇宙之战的神学框架。
虽然《玛窦福音》(12:22-30)和
《马尔谷福音》(3:22-27)都有相应的记载,
但《路加福音》版本的贝耳则步争论以及随后“壮士”的比喻,
揭示了撒旦企图篡夺天主创造的宇宙的意图。
场景始于耶稣驱逐一个使人变哑的恶魔(11:14)。
其他经文表明,耳聋(7:22),
哑症(1:22)和失明(7:21-22;18:35)
的成因不一定都是恶魔的作为。
然而,这一事件却是《路加福音》
中唯一一次记载耶稣直接医治哑巴,
而该人的病因是恶魔的压迫。
事实上,法利塞人的反应证实了这一点,
因为他们也认为哑症背后是恶魔在作祟(11:15)。
法利塞人指控耶稣与撒旦同伙。
然而,耶稣以无可挑剔的逻辑揭示了这一指控的荒谬,
并提醒他们,如果他们的指控属实,
那么犹太驱魔师同样也犯了与恶魔勾结的罪(11:19)。
耶稣是以天主的名义驱逐恶魔(11:20)。
11:21–23这一段落提及了《肋未遗训》18:12-14:
“贝里亚尔将被他束缚,
他将赐予自己的子民能力,践踏邪灵。”
“上主将因他的子民而喜悦,
永远爱他的蒙爱者。
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将欢欣踊跃,
我将欢喜,众圣者都将披上喜乐。”(Charlesworth, 795)
路加似乎借鑑了源自犹太经间传统的资料。
耶稣用“壮士”的比喻(11:21-23)来阐述宇宙秩序的情况。
壮士指撒旦;武装守卫指他的恶魔手下;
宅舍代表被他篡夺的宇宙;
他的财产指受造物。
耶稣作为那位“进攻并战胜” 壮士的胜利者,
剥夺了他的“器械”,并“瓜分他的赃物”,
也就是说,耶稣制服了恶魔和邪灵,
并解救了那些被撒旦掌控的人。
在叙述中,《路加福音》与另两部对观福音有一个微妙但重要的区别。
《玛窦福音》(12:29)和《马尔谷福音》
(3:27)描述的是“更强者捆绑壮士”(deo),
而《路加福音》使用的是“战胜他”[nikao](11:22),即耶稣战胜了撒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