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当他们经过加里肋亚前往耶路撒冷时,
耶稣再次“教导”门徒有关人子的命运。
传统上,这段被称为第二次受难预言,
但实际上是第三次(包括9:12-13)。
这一预言比8:31更为简短。
门徒不明白其中的意义,
也害怕询问,或许是因为他们更关心自保,
而非关心耶稣的安危。
这段经文在叙述上将力量与软弱对比明显,
夹在耶稣行使强大驱魔能力(9:14-29)与讨论谁是最大门徒之间。
他们再次来到葛法翁,
这是耶稣在加里肋亚首次公开行动的地方(1:21),
也是最后一次(9:33-37)。
耶稣发现门徒在讨论谁是他们中最伟大的,
这与耶稣要求“否认自己”(8:34;参Collins, 444)的教导完全相反。
门徒显得局促不安,
于是耶稣继续教导他们关于真正伟大的意义。
最大的不是拥有最多权力或地位的人,
而是“最小的”和“众人之仆”(diakonos),
这是对古代社会阶级观念的明确颠覆。
耶稣将这番教导指向十二位门徒,
暗示了他对社群领导的要求。
接着,耶稣拥抱了一个孩子,
并以此为例:无论谁接纳一个孩子,
便是接纳了他,也接纳了那位派遣他来的天主。
这种“仆人”型领导包含了对社会中最卑微,
最脆弱者的接纳,就像对待孩子一样。
接纳最卑微者反而带来至高的荣耀,
那就是欢迎耶稣以及那位派遣他来的天主。
一个简单的拥抱孩子的举动,
便使人体验到天主的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