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的事工在他听到洗者若翰“监禁” 以后才开始,
这个词组在耶稣受难时也会被使用(例如:10:4;17:22;26:2)。
玛窦的读者最终会发现,
若翰的被捕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预示了耶稣的受难(14:3–12)。
实际上,这种威胁的暗示延续在玛窦的叙述中,
即耶稣“退到加里肋亚”。
贤士为了逃避黑落德的愤怒而“由另一条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玛2:12);
若瑟也曾带着圣家“退避”埃及,
后来为了避开阿尔赫劳又退到加里肋亚(2:12, 14, 22)。
如今,成年后的耶稣重走儿时的路线,
退到加里肋亚,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加里肋亚正是由阿尔赫劳的兄弟黑落德·安提帕治理的,
而他正是逮捕若翰的统治者。
耶稣快速的地理迁移首先带他回到纳匝肋,
这也是他成长的城市,随后又前往葛法翁。
葛法翁是加里肋亚海西北岸的一个小渔村,
它将成为耶稣宣教活动的中心。
由于玛窦对预言应验的关注,
他描述葛法翁的位置是“在则步隆和纳婓塔里的境内”(4:13)。
这个地理上的古老称谓引入了依撒意亚9:1的引文,
这段经文原本是针对被亚述人占领的地区
(因此被称为“外邦人的加里肋亚”),
宣告了将通过达味的后裔实现的政治拯救。
而玛窦将此预言的应验赋予耶稣——这位达味的子孙所带来的救赎。
“外方人的加里肋亚” 如今可确切地理解为向外邦人福传(28:16–20)。
旧约的预言因此为耶稣的国度宣讲拉开序幕(“从那时起”,4:17;参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