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0
常年期第六周周四
山谷8:27-33
耶稣和他的门徒起身
往斐理伯的凯撒勒雅附近的村庄去;
在路上问自己的门徒说:“人们说我是谁?”
他们回答说:“是洗者若翰;
也有些人说是厄里亚;还有些人说是先知中的一位。”
耶稣又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呢?”
伯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
耶稣就严禁他们,不要向任何人谈及他。
耶稣便开始教训他们: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长老,
司祭长和经师弃绝,且要被杀害;
但三天以后必要复活。
耶稣明明说了这话。
伯多禄便拉他到一边,开始谏责他。
耶稣却转过身来,注视着自己的门徒,
责斥伯多禄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
因为你所体会的,
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和他的门徒从贝特赛达来到凯撒勒雅·斐理伯,
即位于加里肋亚西北部的古帕尼雅(今称巴尼雅斯)。
此地因供奉牧神潘的石窟而著称,
潘是托勒密王朝统治崇拜中的重要神祇。
此外,大黑落德也曾在此为罗马女神和奥古斯都皇帝建造了一座庙宇。
这样的背景对于当时的听众来说,绝非偶然。
在“默西亚”一词所承载的王权意义(参见谷1:1的注释)
以及《马尔谷福音》与罗马帝国背景的交互关系之下,
伯多禄的宣认不仅仅是一次纯粹的信仰告白。
耶稣问道:“人们说我是谁?”
这一问题引发了众多回应,
与黑落德·安提帕所提出的看法相呼应(谷6:14-16)。
伯多禄的宣认——“你是默西亚”——让人感到惊讶,
因为门徒们始终显得迟钝不悟。
然而,考虑到他们所目睹的一切,
这一宣认又并非出人意料。
这种对门徒的矛盾描写,
在耶稣开始教导他们默西亚的真正含义时得以凸显(谷8:30)。
《马尔谷福音》的整体目的,
可以说在于重新定义“默西亚”这一称号,
使其有别于世俗对默西亚与天主子含义的理解。
世人往往将这两个称号与权力和王权联系在一起,
而很少涉及苦难的元素(参见谷1:1-8的注释)。
在谷1:1-8:21的记载中,
耶稣以各种方式彰显了能力,
明确表明他是天主力量的体现,
正如天主在以色列历史中的作为。
尽管谷3:6已暗示耶稣的生命将遭遇暴力结局,
但整体叙事依然展现了耶稣作为天主所派遣的强大人物,
透过宣讲,治愈,驱魔,
掌控自然以及对抗不公,
宣示并实践天国的来临。
然而,在谷8:27-9:1这一段中,
马尔谷首次将“人子”与受难,
死亡及复活联系在一起。
谷8:31揭示了人子“必须”受苦,
这是在谷8-10章中四次受难预言中的第一次,
这三次预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似(谷8:31,9:31,10:33-34)。
从此,叙事将耶稣的能力与苦难并置,
从而对默西亚和天主子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使之涵盖王权的荣耀与受苦受难的现实。
这种权力与苦难的结合最终在十字架上达到高潮(谷15:39),
并在空坟墓处得到进一步确认(谷16:6)。
伯多禄无法理解耶稣关于受难的言论,
并试图劝阻耶稣,但耶稣转过身来,
严厉地责备他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即“对抗者”之意)。
耶稣指责他不思念天主的事,
而只是关注人的事,
这也暗示耶稣的受难和死亡是天主旨意的一部分。
部分学者认为,耶稣必须受苦的表述(谷8:31中的“必须”)
意味着天主的启示性计划(Collins, 404)。
尽管这一解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可能使读者认为,
天主旨意是让耶稣受苦,
以便用他的血为人类赎罪,
从而带来救赎。
这种神学观点可能会导致一种机械化的赎罪观,
认为耶稣的受难是被预定的,
而人的自由意志,包括耶稣本人的选择,
都被剥夺,使天主看起来像一个嗜血的神祇。
然而,在早期基督信仰的不同传统中,
虽然存在类似的观点,
但《马尔谷福音》不必被如此解读。
相反,耶稣受难和死亡的神圣性,
可以被理解为他选择全然忠于天主国的必然结果(参阅谷3:35)。
遵行天主的旨意,必然会与掌权者的邪恶相冲突。
因此,天主的“计划”并非是要耶稣受苦以实现某种预定的启示性安排,
而是要耶稣活出天主的国度,
为人类提供效法的榜样——即面对不义的斗争,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受苦。
换言之,耶稣的受苦是其使命的结果,而非其目的。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看见,
正因为我不属于这世界,
生命承载苦难是我属于主,
并得邀请紧密跟随主的标记。
透过每天的福音默观与默想,
圣神领我亲近主,
活出主和主的教导,
并拥抱主在世受苦,受难的命运。
我知这是圣人在世曾获赐的福分。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