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25-07-24

常年期第十六周周四

玛13:10-17

 

门徒们前来对他说:“为什么你用比喻对他们讲话?”

耶稣回答他们说:“因为天国的奥妙,

是给你们知道,并不是给他们知道。

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

但是,凡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夺去。

为此,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

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

听,却听不见,也不了解;

这样为他们正应验了依撒意亚的预言,

说:‘你们听是听,但不了解;

看是看,但不明白,

因为这百姓的心迟钝了,

耳朵难以听见;他们闭了眼睛,

免得眼睛看见,耳朵听见,

心里了解而转变,

而要我医好他们。’

但你们的眼睛有福,因为看得见;

你们的耳朵有福,因为听得见。

我实在告诉你们:有许多先知和义人,

想看你们所看见的,而没有看到;

想听你们所听见的,而没有听到。”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

就今天福音指出:

撒种者的比喻引出一个问题:

为何耶稣要以比喻教导群众?

(参谷4:10–12;路8:9–10)

耶稣的回答区分了群众与门徒:

后者蒙恩得知“天国的奥秘”(玛13:11)。

马尔谷的对应叙述较为保留——

门徒虽得到了“奥秘”,

但经文未表明他们真正理解此奥秘(参谷4:11)。

玛窦的语言则带有默示文体的色彩:

对于“天上的奥秘”或“隐密之事”的认识,

只赐予少数蒙恩的人。

门徒能理解群众所不能理解的事。

 

然而,玛窦对于比喻之所以存在的解释,与马尔谷不同。

在谷4:12中,耶稣引用

依撒意亚书说:“使他们看是看见了,

却不明白”——

意即故意让他们无法领悟。

而在玛窦中,耶稣的用语是

“他们看,却看不见……”(玛13:13),

彷佛不是要阻止他们理解,

而是指出他们早已有的麻木与无知。

 


 

那么,玛窦是否在描述耶稣教导策略的转变——

由直接讲明,转为寓言式表达?

是否希望这种“隐晦性”

能激起听众更大的注意力?

抑或,耶稣的话仅是在

指出他们原有的缺乏理解,

并将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

玛窦随后引用依撒意亚书6:9–10

(玛13:14–15)的完整段落,

似乎倾向于后者的解释。

 

门徒的特权地位——

正是以色列的先知与义人所渴望的——

由一段真福宣言所强调

(参玛13:16–17;路10:23–24)。

“看见”与“听见”成为认识天国的重要隐喻,

也深化了福音中耶稣治愈瞎子与聋子事迹的意涵

(如玛9:27–34;12:22;20:29–34)。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神圣领我赞同

“门徒能理解群众所不能理解的事”的说法。

门徒热爱主,一生跟紧主,

自然就由主获得比一般人

更多主的恩宠,

教导,指引及赏报。

我感谢主,他拣选了我作他的门徒,

而我也全心响应了主。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