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5
常年期第四周周三
谷6:1-6
耶稣从那里起身,
来到自己的家乡,
门徒也跟了他来。
到了安息日,
他便开始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了,
就惊讶说:“他这一切是从那里来的呢?
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样的智慧?
怎么藉他的手行出这样的奇能?
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
他不是玛利亚的儿子,
雅各伯,若瑟,犹达,西满的兄弟吗?
他的姊妹不是也都在我们这里吗?”
他们便对他起了反感。
耶稣对他们说:“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乡,
本族和本家外,是没有不受尊敬的。”
耶稣在那里不能行什么奇能,
只给少数的几个病人复手,治好了他们。
他因他们的无信心而感到诧异,
遂周游四周各村施教去了。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耶稣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会堂内施教。
正如之前的记载,
我们并未得知他教导的具体内容,
但众人对他智慧的言语与所行的奇迹感到惊讶
(谷6:2;参阅谷1:21-28)。
然而,接下来的经文表明,
听众很快从惊奇转为拒绝,
因为他们自幼便认识耶稣及其家人。
他们质疑道:“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谷6:3)
这里的“木匠”(希腊文:tektōn)
泛指以坚硬材料劳作的工匠,
而不仅仅指“木匠”,
这一职业身份与耶稣的智慧和奇迹形成了强烈对比。
“玛利亚的儿子”这一称呼
在闪族文化中虽不常见,
但并非前所未有。
众人提及耶稣的弟兄与姊妹,
并因此对他感到反感——
因为他们熟悉耶稣的家人,
便自以为对他有透彻的认识,
因而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
以新的眼光看待他。
在谷6:4,耶稣继续使用家庭意象来描述自己的处境,
他提及“家乡”(希腊文:patris)、
“亲族”(syngenēs)和“家庭”(oikos),
进一步突显他与家人的距离。
这一描写延续了先前在谷3:19b-35中展现的主题,
即耶稣优先强调对他的信仰,
而非家族血缘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
马尔谷福音写作早于教会对圣母玛利亚“永恒童贞”的教义,
如何从马尔谷的文本中证明这一后期教义,
已超出本注释的探讨范围。)
耶稣以一句格言来形容自己是一位先知,
呼应了《旧约》中众先知被拒绝的主题(谷6:4)。
尽管他自称为先知,
但由于人们缺乏信德(希腊文:pistis),
耶稣在纳匝肋无法施行许多奇迹,
唯有少数病人因他的覆手得以痊愈(谷6:5-6)。
正如先前的事件所示,
耶稣的能力并非完全自主,
而是受到周围人的信赖与接受程度的影响。
信德(pistis)并非如现代保禄神学解读所认为的那样,
是一种获得救恩的商品,
而是一种关系性的信赖。
正是这种信赖的关系,
使患血漏妇人得以触摸耶稣而获得痊愈(谷5:34),
雅依洛依靠信德使女儿从“沉睡”中复活(谷5:36),
门徒因缺乏信德在风暴中陷入恐惧(谷4:40),
而如今,耶稣因故乡亲人的不信(apistia),而无法施行大能。
亲人的拒绝不仅破坏了他们与耶稣的关系,
也影响了耶稣的身份彰显,
甚至削弱了他所承载的圣神能力。
这表明,信德不仅是个人的回应,
更是在与耶稣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
决定性地影响到他的使命与作为。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回顾我生命中两位相信我的人,
一是我已逝的母亲。
我做修女10年后,
我母亲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妳是世上最好的修女。”
虽然当时不成熟的我会立即否认,
然而我母亲对我的肯定今天仍然激励着我。
另外一位是大二时为我施洗的Sullivan神父。
神父在世时,每次见到我或写信给我时,
总会这么地问:“How is the world’s finest nun?”
虽然那我感到不好意思,
然而我心是深得鼓励的。
在今天的福音里,耶稣的乡人,
亲人及身边的法利塞人不相信他,
这让耶稣感到诧异,
耶稣无法为他们做什么。
有一句话此生我愿意重复跟主说的是: “主,我相信你复活了。”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