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4
常年期第四周周二
谷5:21-43
耶稣乘船又渡回对岸,
有大伙群众聚集在他周围;
他遂留在海滨。
那时,来了一个会堂长,
名叫雅依洛,一见耶稣,
就跪伏在他脚前,
恳切求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
请你来,给她覆手,叫她得救回生。”
耶稣就同他去了。
有一大群人跟随着他,拥挤着他。
那时,有一个妇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
她在许多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痛苦,
花尽了自己所有的一切,
不但没有见效,反而病势更加重了。
她听了有关耶稣的传说,
便来到人群中,从后边摸了耶稣的衣裳,
因为她心里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会好的。”
她的血源立刻涸竭了,
并且觉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
耶稣立时觉得有一种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
就在人群中回过头来说:“谁摸了我的衣裳?”
他的门徒向他说:“你看!
群众四面拥挤着你,你还问:谁摸了我?”
耶稣四周观望,要看作这事的妇人。
那妇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
就战战兢兢地前来,跪伏在耶稣前,
把实情完全告诉了他。
耶稣便向她说:“女儿,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罢!
你的疾病必得痊愈!”
他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会堂长家里来,
说:“你的女儿死了,你还来烦劳师傅做什么?”
耶稣听见所说的话,
就给会堂长说:“不要怕,只管信。”
除伯多禄、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外,
他没有让任何人跟他去。
他们到了会堂长的家里,
耶稣看见群众非常喧噪:有的哭泣,
有的哀号,便进去,
给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喧噪哭泣呢?
小女孩并没有死,只是睡着了!”
他们都讥笑他。
他却把众人赶出去,
带着小女孩的父亲和母亲,
及同他在一起的人,
进了小女孩所在的地方。
他拿起小女孩的手,
对她说:“塔里塔,古木!”
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来!”
那女孩子就立刻起来行走,
原来她已十二岁了;
他们都惊讶得目瞪口呆。
耶稣却严厉命令他们,
不要叫任何人知道这事;
又吩咐给女孩子吃的。
《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就今天福音指出
谷5章的后半部分充分展现了
马尔谷独特的叙述手法——“交错结构”(或称“夹叙法”),
即将一个故事一分为二,
在其中插入另一个故事。
本段经文中,马尔谷在描述雅依洛(会堂长)
恳求耶稣救治女儿的故事时(谷5:24),
巧妙地插入了一名患血漏妇人寻求治愈的情节。
虽然这两个故事最初独立存在,
但马尔谷将其结合,使其相互诠释。
耶稣与门徒渡海回到加里肋亚的“犹太”地区,
群众早已在岸边等候。
雅依洛挤过人群,跪伏在耶稣脚前,
恳求耶稣救治濒临死亡的女儿。
雅依洛是“会堂长”(希腊文:archisynagogos),
在某些会堂中,这一领导职位由女性担任,
涵盖宗教,财政,行政及领导职能,
体现了他在当地犹太社区中的显赫地位。
耶稣立即应允帮助他,而在前往途中,
众人簇拥耶稣,使一位渴望治愈的妇人得以悄然靠近。
马尔谷将妇人的疾病描述为“血漏”(希腊文:rhysis haimatos),
即子宫持续性出血,
这种疾病虽不会突然危及生命,却长期困扰她。
该病在古代医学文献,
埃及魔法纸草文献及巴比伦塔木德中均有记载,
并有多种治疗方法。
学者们对她是否因病不洁存在争议,
然而,按犹太《肋未纪》的规定,
此疾病(zaba)不同于常规的经期(nidda),
而马尔谷并未在叙述中提及任何关于不洁的议题。
因此,若在此情境中引入道德上的污秽概念,
显然是对经文的过度解读。
这位妇人已受病痛折磨十二年,
而雅依洛的女儿也正值十二岁,达到生育年龄。
她耗尽家财求医,
说明她曾是富裕阶层的女性(参见Donahue & Harrington, 174)。
马尔谷未提及她是否已婚。
她内心独白的描写,使她在故事中居于核心地位。
她相信只要触摸耶稣的衣缘,
便能得痊愈(在希腊化医治故事中,这种方式并不罕见)。
当她触摸耶稣时,她“在自己的身体里知道”(希腊文:egnō en somati),
自己已经痊愈,并从多年的“苦痛”
(希腊文:mastix,意为“鞭打”或“折磨”)中解脱(谷5:29)。
然而,耶稣也“在自己身上察觉到”(希腊文:epignous en heautō),
有能力从他身上流出。
妇人的血流与耶稣的能力流动形成鲜明对比,
二者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
却都对自身情况有清晰认知。
马尔谷巧妙地将二者交汇在一起,
耶稣环顾四周寻找是谁触摸了自己,
这再次表明他对局势的控制有限(谷5:30-32),
如同他在革辣撒驱魔事件中所展现的情况(谷5:1-20)。
妇人本可以悄然离去,
但她“战战兢兢地前来”,
跪伏在耶稣面前(希腊文:prospiptō;
此处与雅依洛跪伏于耶稣脚前的描写相呼应,谷5:22),
并坦承自己的行为(谷5:33)。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谷5:34)。
这句宣告出现在妇人触摸耶稣后五节经文,
表明她已通过信德获得治愈,
而耶稣则进一步确认了这一事实。
马尔谷在这里第三次使用“信德”(希腊文:pistis),
此前在谷2:5和谷4:40中也曾出现过。
与此同时,雅依洛的女儿已然去世,
耶稣鼓励他说:“不要害怕,只要信!”(谷5:36)。
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
在马尔谷福音中屡次作为核心门徒群体出现
(参见谷1:16-20;3:16-17;9:2;14:33)——
陪同耶稣进入屋内,面对一片悲痛的哭泣声。
耶稣宣称:“这女孩没有死,只是睡着了”,
却遭到众人的嘲笑(谷5:37-39)。
耶稣将众人请出,只留下父母,
并握住女孩的手,说:“塔里塔,古木!”(即“女孩,我命你起来!”)。
马尔谷在此翻译了耶稣的阿剌美语原话,
以确保希腊语读者能理解其意义,
而未特别说明语言类别,
使这句外来语更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类似于古代医治咒语中常用的神秘语言。
女孩随即苏醒,开始行走,
马尔谷特别指出她的年龄为十二岁,
以呼应那位患血漏十二年的妇人(谷5:41-42)。
在场的人无不惊奇,
耶稣却嘱咐他们不要宣扬此事,
并吩咐给女孩食物。
本段叙述交织了
信德,绝望,能力,
无法完全掌控的能力,
女性的自主性,社会地位,
性别及人们的看法。
马尔谷巧妙地将耶稣,雅依洛,
患病妇人及垂死的女孩的故事交汇在一起,
而不削弱任何一个人物的重要性。
故事展现了耶稣的强大能力,
同时突显他无法完全控制这能力,
而妇人则展现了她对自身身体的勇敢自主。
耶稣的救赎大能不仅触及高阶人士的家宅,
也进入社会边缘人士的生命,
邀请每个人在绝望中以信德依靠他。
今天主前福音默想,
圣神领我记起我从两岁到14岁罹患慢性肾脏病的辛苦童年。
为照顾我,我的父母花尽心思。
小学五年级时,我因病情严重,
旷课多日,还留级了。
然而我初中二年级时,
在一次例行医检中,
医师发现我的肾功能奇迹般地显示完全正常。
医师问我的母亲她给我吃的是什么药。
我的母亲说:“没有给她药,
每天我为她祈祷。”
雅依洛和患血漏病的妇人
在他们各自的痛苦中懂得去到主前请求帮助,
今天许多人处在痛苦中,
谁要把他们带到耶稣前?
我看见圣母玛利亚和天朝诸圣,
还有我已逝的母亲都在工作。
我也愿跟进。
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你看见什么?
+ZHYS